雅书

优雅如书,厚重珍贵

戴瑞德定律

经济管理 薛兆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律经济学创始人戴瑞德曾于 1960 年发现一个规律,即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调节收入再分配很容易堕入“戴瑞德定律”的陷阱,比如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得益的是自驾小车的中产阶级,而乘坐大巴的旅客则不受优惠。斯蒂格勒对戴瑞德定律做出的分析是,中产阶级构成了选民的主体,而穷人或富人则要么缺乏能力、要么缺乏动力、要么缺乏足够的规模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沦为收入再分配中的输家。

中国古代的“绝后”

文化历史 张宏杰 · 岳麓书社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阴间,并且永远生活在那里。每年节日,中国人都要去上坟,给祖先寄去纸钱。如果没有孙子,就是“绝后”了。“绝后”过后在阴间没有人给上坟烧纸,会没有钱用。因此会沦为孤魂野鬼,永远以乞讨为生。在中国古代一个部落,一个国家,最最重大的事情就两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打仗。

什么是互动式同步?

生活工作 [美]海伦·费舍尔 · 中信出版集团

早在婴儿时期,新生儿出生第二天后,就开始伴随人类嗓音的律动感协调其肢体动作。举个例子,幼儿园可以留意小朋友的动作,小朋友的动作是统一、协调的韵律。所有孩子玩耍时都是步调一致的,像是踩着某种节奏,这都是源于有其中一个小孩子在跳动起了带头作用,其他孩子只是在不自觉地跟着她动。而且根据一项研究发现,两个好友,两人在相谈甚欢时,就连脑波的轨迹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成功励志 成甲 · 中信出版社

可能绝大一部分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为了答题,完成工作,掌握相关以及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的办法。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在学习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这便是在提升认知效率。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某些领域中的专家,是因为他们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以及愿意学习这些事。

写作,文采并不是首要的

成功励志 师北宸 · 中信出版集团

在语文教育中,有些老师会让学生过于地关注文学性,关注写作时的文采,这样理解出的文章中心思想却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大相径庭,比如韩寒去答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时,答案却是错的。所以,写作并不等于文采、修辞,而首先是走心,然后是简洁清晰,文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想要成为散文家、诗人,可能需要研究一下文采,但如果你连一件事都写不清楚,文采反而可能给你减分。走心的表达,避免空洞和啰嗦,用简洁的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好了。

半秒定成败

心理哲学 [美]Susan Weinschenk ·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设计师要花费几个小时、几天完成的一个信息图或者网站的视觉设计,但对一个人吸引力不足半秒。这是根据密歇根大学的 Katharina Reinecke 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件设计作品吸引力的持久判断在 500 毫秒或者更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深入研究还发现,人们在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并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会影响到人们之后对网站或产品本身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判断。

社交焦虑的人会有哪些感受?

科学科普 姚乃琳 · 中信出版社

如果有社交焦虑的人,内心可能非常想参与社交活动,但因为担心别人可能会不喜欢你而选择回避社交场合。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是由恐惧情绪主导的,他们独处时可能感觉还不错,但更多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不是快乐。有社交焦虑的人会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还会预设其他人会忽略或者误解自己。

列表: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

成功励志 李笑来 ·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列表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用来组织或者管理的列表可以分为很多种,如任务列表、待处理列表等。而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因为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制作列表时,最好有一个本子,里面夹着一支笔,也可以用手机代替;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运用大量的缩写,各种各样的符号,用最简便的方式制作;当然了,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抬眼就能看见,记在手机中时也要能经常看见,可以放在主页面,防止遗忘。

一个人的“儒释道”

心理哲学 姚尧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在现代,“儒释道”三家也要“入乡随俗”,在一个人身上也能完美的体现。年轻的时候,信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追求功名利禄;而到了中年,受了些挫折,体会了人间冷暖,于是讲究“无为”,顺应天命,顺其自然的道家就出来了,发生苦难也只会说“这就是命”;最后到了晚年,要超脱人生境界了,讲究“无常”的佛家就来了,人生没有永存的事物或关系,生死无惧,大不了轮回嘛。(好家伙,一人兼修三个门派,那放在小说里不就是碾压各大门派圣子的主角?)

心理学的起源:哲学加理学

心理哲学 姚尧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最早以前,世上并没有一个叫作心理学的学科存在。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那就是在 1879 年的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威廉·冯特,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物理数学的方式,将心理学量化。这被看做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 540 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所以可以说心理学的原型,就是哲学加理学了。

死亡是一种病?

心理哲学 马西莫·匹格里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许多技术乐观主义者觉得死亡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只是目前尚未有解决办法,于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这一研究。他们自称“超人类主义者”,其中不少人是白人男性富翁,且都来自世界顶尖科技公司所在地硅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或许当数雷·库兹韦尔,作为一名未来主义者(认为自己能够研究和预测未来的人),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把意识上传到计算机的方法得到永生,并声称这一方式现今随时都有可能成功。他目前在谷歌工作,并开发了一款能理解自然语言的软件。

奇迹式思维: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

心理哲学 [美]尼尔·布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有些事情,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这就是奇迹式思维,一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当人们无法理解或改变一个处境时,奇迹式思维往往最能大显身手,我们相信一些话,一些事情,并不是它们本身就是真实可靠的,只是我们渴望相信它们。在爱情方面,有时候,人们深信不疑的人,其实却在以海枯石烂的花言巧语利用他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