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句子:没有敌意的坚决,与不含诱惑的深情,前者教人如何拒绝,后者引领我们如何去爱,这二者都暗含清晰的自我。我拒绝你,但不是因为你错了,更不会带有责备与憎恨;我爱你,也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更不是要你回报什么,仅仅瞩目于纯粹的爱。要做到这两点,关键都是:本真、自然,先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而后能面对别人的真实。
呆若木鸡说的是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训来训去却训成完全相反的样子。后人常用其来讽刺“像木鸡一样麻木”。但呆若木鸡也是一种回归自我的能力,以便更充分地应对世界及其变迁。斯多葛学派的苦修原则推崇将灵魂建立为“内在堡垒”:它不为激情的烦恼和世界的动荡所干扰。但它不是象牙塔,而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自我避难所。它有高度,站在那里,人可以拥有宽广的视野;它是行动基础,使行动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第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感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也称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条分缕析,能够思索未来。就像我们要减肥的时候,就会把零食各种藏起来,因为我们在理智面心知肚明,一旦情感面有了渴求,想要自我控制就没什么指望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去除一切诱惑,把零食藏起来。
事实上,理性在个人的决定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有实验证明,理性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最终的激励因素,才能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任何行为的动机,感觉才是原始动机。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都是自然选择用于激励动物接近或躲避、获取或排斥事物的工具。尽管在进化的过程中,感觉背后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最终引导我们生活的,还是感觉。比如,我们在网上买衣服时,往往会货比三家,反复斟酌,最终购买某件衣服,是因为理性分析让我们感觉这件衣服很好才决定购买。
首先说,内向并不是社交焦虑,因为内向是一种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自我诊断社交焦虑呢?无外乎从它的特点来看。第一,在社交场合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或是很紧张,声音特别小,甚至在对别人做报告时,磕磕巴巴;第二,社交认知扭曲,过分地关注自我,害怕自己会犯错,从而在别人面前丢脸;第三,为了避免自己遭遇尴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逃避,成为了一名“宅男宅女”,当然这个宅是指因害怕而不参加社交活动。
你能判断自己是一个具有安全感还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吗?对于那些自身具有安全感的人来说,他们对很多需求并不强烈,这就是说,他们大可不必为了和别人相处而主动示好。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几乎会接受任何一个人的示好,他们甚至会为了减少被拒绝的可能性,从不太有吸引力的人那里寻找感觉。这就像一个总是丰衣足食的人,他对食物会比较挑剔,可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他可以接受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你也许看过这样的描述:双胞胎可能存在心有灵犀的情况,同时会有相同的感觉。而患有镜反射触觉联觉的人,也有这样的现象,他们会与身边的人几乎有同样的感觉。如果他们看到某人被触碰,就能“感觉”到触碰。并且,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神经活动与身体被真实触碰时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对自我的普遍认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真是匪夷所思啊。
你是否发现,我们人这种动物,似乎总是喜欢相互比较,甚至还会比较谁更痛苦。其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痛苦都不能和别人的痛苦作比较,这是因为痛苦的本质就是某一个人的痛苦,是我们其中一个人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大还是小,取决于受害者本人,每个人的痛苦都与其个人本身一样,具有独特性和个性。比较痛苦大小并无意义,关键在于痛苦是否有意义,无意义的痛苦和有意义的痛苦之间又有何差别。而痛苦是否有意义,完全取决于个人,由当事人决定。
现代社会中各种忧虑扑面而来,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抑郁。这里有一个消除忧虑的万能公式,它只有 3 个步骤:第一,心态平和地面对发生事故的整个过程,想想它最坏的后果是什么;第二,在做出最糟糕的预测后,勇敢地接受它;第三,集中精力和所能掌控的时间,努力改变最糟糕的结果。如果一直深陷于忧虑中,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摧毁人的精神。就像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所说:“心里的宁静来自能够面对最坏的状况,因为它能挖掘出人的最大的潜能。”
当初或许只是一支烟,我们就染上了烟瘾。戒烟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只要一支烟,我们先前的努力就全部付诸东流。戒烟成功之后,只要一支烟,我们就会重新掉进烟瘾的陷阱。或许这一支烟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已经摆脱了烟瘾,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即使在决心戒烟之后,也仍然会记挂这一支烟。记住,根本就不存在“一支烟”这个概念。吸烟是一个连锁反应,每一支烟都会让你接着吸下一支,直到你生命的结束,除非你成功戒烟。
功能性核磁共振已经充分证明,在对某些类型的道德难题做出判断时,人的大脑中负责情感活动的部分要比负责认知活动的部分更为活跃。尤其是当有人受到直接的人身侵犯时,这种现象要比非直接人身侵犯更明显。我们厌恶徒手夺取他人性命的人,这与我们害怕被他人故意杀害有关。我们可以推测,在面对直接的、亲身的杀人行为时,情感之所以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行为,这是人类进化,也即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一个其成员的大脑对于故意互相残杀的行为感到厌恶的社会更容易幸存下来。
其实在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自我怜悯是最没用的反应之一。它毫无意义,因为这并不能改变任何事,相反,它就像是一个情感旋涡,在里面游得越久,就越容易陷进去。而一旦陷入进去,人们甚至会受到妄想症的困扰,会觉得有一堆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想要迫害自己,整天疑神疑鬼。这也会慢慢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他们身边的人早晚会远离他们,当然他人的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