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书

优雅如书,厚重珍贵

小说界革命

文化历史 张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梁启超倡导“三大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1902 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梁启超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这篇文章竭力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把小说界革命与新民救国、改良群治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引发的“小说界革命”虽成绩不大,却对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人物姓名的避讳

文化历史 聂万恒 · 延边教育出版社

所谓“避讳”,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乱用、乱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时,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于皇帝的名字,所有臣民都要避讳,这叫作“国讳”,也叫作“公讳”;另一种是对于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这叫作“家讳”,或者叫“私讳”;还有一种是对于既非皇帝又非尊亲,而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作“圣讳”。

恶可以没有动机

文化历史 徐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凶犯作恶往往都有动机,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很难为每一种邪恶和残忍找到动机。我们通常认为,恶必有歹毒之念,即一个人作恶肯定是他人性本怀,有着魔鬼的思想。但阿伦特通过「平庸之恶」告诉我们,恶无须有特别的动机,恶的动机是普通人都会有的七情六欲。“我们不能把恶的行为只是当作人性内在败坏的外部表现,而是应当认清,恶是具体个人实实在在的社会和政治行为。”即一个人可能没有魔鬼的思想,但他却可以有魔鬼的行为。

文本的意义与重要性

文化历史 徐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可以是个人化的,也可以是公共的。个人化的阅读与他人无关,但公共性的阅读却需要交流。交流难免出现分歧,这种分歧或许不是来自我们对文本意义的分歧,而是来自于重要性认知的不同。文本的意义是稳定的,但它的重要性却会因读者的不同兴趣和关心的问题而变化。重要性不同于意义,它与思考、判断和致用有关。比如对同一本书有不同释义的人,经常不是因为对书的意义有分歧,而是因为对书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即,不同的读者会在同一文本中发现不同的“重要东西”。

人与大象的“搏斗”

文化历史 [英]伊懋可/伊懋可 · 江苏人民出版社

我国的大象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迁徙,其中原因一是气候冷,二是大象与人“搏斗”失败了。它与人类的“搏斗”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农民清理土地用于农耕,从而毁坏了大象的森林栖息地。大象可利用的资源日渐萎缩。2.农民为保护庄稼免遭大象的踩踏和侵吞,而与大象“搏斗”。3.为了某种利益而猎捕大象。或者是为了象牙和象鼻而猎取大象,或者是为了战争、运输或仪式所需,而设陷阱捕捉大象并加以训练。在以上的情况中,栖息地被毁是要害所在。

一燕不成夏

文化历史 奈杰尔·沃伯顿 · 北京日报出版社

此句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尼各马可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此书就是献给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只燕子的到来,或是某一天很热,并不能说明夏天已至。那么推而论之,一时的喜悦也并不代表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小孩子由于心智未全,人生阅历不够,没有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因此他们不会感受到幸福。他认为真正的幸福需要更多的人生阅历才能体会。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拿来谈论人生的其他方面,比如,一时遭受的痛苦并不代表我们人生的失败与生命本身的沉重。也许,夏天还没来呢。

贪杯的南非大象

文化历史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Morris);[英]夏洛特•斯莱(CharlotteSleigh);[津巴]丹• · 中信出版社

生活在南非大草原的大象,常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因为那里盛产一种名为马鲁拉的树木。这种树长出了大象爱吃的马鲁拉果,也就是大象果。马鲁拉果富含糖分,成熟后掉在地上会发酵出酒精,大象吃了后会像人类一样酩酊大醉。如果地上的果子不够,大象还会用身子撞树,让更多的马鲁拉果掉下来。而人类也喜欢喝马鲁拉果酿成的开胃甜酒,这种酒也顺应逻辑叫做大象酒,并且还会以大象吃醉作为广告宣传。

西西弗斯是谁?

文化历史 [法]阿尔贝·加缪 · 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因触犯了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阿尔贝·加缪在其 1942 年的散文「西西弗的神话」中,将西西弗斯视为人类生活荒谬性的人格化,但是加缪得出的结论是:“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如何从故事和电影中学习写作?

文化历史 [美]于尔根·沃尔夫(JurgenWolff)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定有一部我们认为最有启发意义的书和电影,重新找到它们,计划好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欣赏和分享。然后请考虑以下问题:1.故事是关于什么内容的?简要概括。2.主角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3.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物角色的什么特点?如何揭示的?4.故事的开头是怎么吸引你注意力的?5.行动和主要冲突如何升级?6.这个故事出其不意的地方在哪里?7.它唤起了你的什么情绪?如何做到的?

生就是变化,命就是版本

文化历史 梁冬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单机版,与别人形成命运共同体-联机版;这就像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创造自己的内容,但发文格式必须按照微博设计的模式来玩。做微信公众号得按照张小龙老师设计的版本来玩,这就是联机版。不管以什么样的版本,你都必须去做符合这个版本本身的行为,我们称这种与之相洽的状态为“自在”。当你的行为和你的版本自洽,你就不会受伤,软件硬件将运行得很流畅。

米开朗琪罗所认为的艺术

文化历史 严伯钧 · 中信出版社

米开朗琪罗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描绘造物者的伟大,造物者创造的世界本就是三维的,雕塑才是能从三维空间中最大限度还原造物者伟大的最好方式。换言之,他崇尚雕塑,轻视绘画。相反,绘画是一种假把戏,只不过将事物的形象花哨地在二维平面上投影出来,少了一个维度的描绘。也就是说,他认为雕塑的维度更丰富,绘画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欣赏,而雕塑则能从不同角度观看,还能通过抚摸的方式去感受作品的曲线、质地和纹理。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感性的追求,追求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升华。

狐死首丘出自何处?

文化历史 吕思勉 · 天地出版社

典出「淮南子·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鸟飞要返回故乡,兔子跑出去要回到窝里,狐狸死的时候,头朝着洞穴,寒将(一种蝉或一种水鸟)在水面飞翔,各自都很眷恋它生长的地方。“狐死首丘”就是从这里来的。首:头,名词作动词,此处作“头向着”的意思。丘:狐洞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死时,它的头是向着洞穴的。人们用“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比喻对故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