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书

优雅如书,厚重珍贵

驯服与崇拜

文化历史 [英]约翰·伯格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动物来自视域的另一端,它们属于动物世界也属于以人命名的世界;同人一样,它们会灭亡,却又以“类”的形式在血缘传承中永生。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反映出它们的双重身份,在被驯服的同时动物们也在被崇拜,在被豢养的同时也在被祭献。在今天,这种双重性仍残留在人们身上,总有人与动物一同生活,依赖着自己的牲畜或宠物来维持生理或心理的充实,一个农夫可以喜欢他的猪又可以将它腌成咸肉。

表现立体感的三种方法

文化历史 [美]罗伯特·亨利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亨利认为,表现立体感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以黑白创造立体感,这也是以往大师们的惯用技法,他们借由单色建构画面,再以透明色彩罩染,来营造立体感。第二种方法是排除黑白色调后,通过色彩的冷暖来进行形象塑造;尽管许多画家精通这种方法,但是偏好这一方式的却寥寥无几。而前两者的结合,也就是第三种方法,则要求画师们善用比例、谨慎选择。

三权分立是西方的产物?

文化历史 张宏杰 · 岳麓书社

三权分立并不是西方的产物,其实三权分立在秦朝时期就有了,秦代的中央政府就是三权分立的,秦始皇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分别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只不过中国的三权分立和西方的出发点是不相同的,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制约最高权力,而中国的三权分立,是为了保护最高权力不受挑战。

为什么秦始皇废除“谥号制度”?

文化历史 张宏杰 · 岳麓书社

谥号制度是君主死后,他的大臣们聚到一起,商量好给他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来总结他的一生。比如,周平王的“平”字就是谥号,谥号有好有坏的地方。秦始皇废除是因为法家理论认为,不可议论。臣子不能议论君主,部下不能议论领导,不论好坏都不能评价,因为你没有评价的资格。所以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制度,是大逆不道的。秦始皇为了区别,他说:“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鱼骨形构造

文化历史 [英]罗斯·金 · 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虑到拱状建筑物和圆顶的结构特性,皮卜在设计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时,选取了“鱼骨形构造”的建造方式。不同于简单的水平层叠,在“鱼骨形构造”的圆顶中,每隔一段固定的距离,就铺设了直立的较大砖块,它们与其他水平砖块砌成的圆环相垂直。如此一来,就能在砖环全部铺完之前使之得到一定的临时支撑力,以防石材向内崩落。就像大教堂的总建筑师内尔在 200 多年后检视圆顶时所说的,这些夹在水转环中间向上凸起的砖块具有“夹钳”的功效。

中国古代的“绝后”

文化历史 张宏杰 · 岳麓书社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阴间,并且永远生活在那里。每年节日,中国人都要去上坟,给祖先寄去纸钱。如果没有孙子,就是“绝后”了。“绝后”过后在阴间没有人给上坟烧纸,会没有钱用。因此会沦为孤魂野鬼,永远以乞讨为生。在中国古代一个部落,一个国家,最最重大的事情就两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打仗。

你是哪个单位的?

文化历史 易中天 ·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现在,当陌生人见面又不得不侃两句时,多半会问到“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或者女儿带男朋友回家父母也会问“你在哪里工作?”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常说的则是“你是哪个单位的?”单位是“饭碗”,政府部门工作,便是“吃皇粮”;在国营企业里工作,便有“铁饭碗”;在不太景气的单位工作,也许只是“瓷饭碗”、“泥饭碗”。在那时,单位还是“面子”,不过其实在现在也还残留着“那味儿”,因为长辈们多认为在政府工作才是稳当且说出去也有面儿的事。

“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文化历史 张岱 · 三秦出版社

提起“八大山人”,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是八个人,就像竹林七贤有七个人一样,其实不然,“八大山人”其实就只有一个人,他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朱耷。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堪称中国画的一代宗师,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他字刃庵,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八大山人的由来可能是朱耷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在江西奉新山耕香院,削发为僧,他曾经藏「八大人觉经」,于是便自号八大山人,有“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的寓意。

怎么应对霍布斯陷阱?

文化历史 [美]斯蒂芬·平克 · 中信出版集团

霍布斯曾在「利维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为了争取生存,必须以他人为敌并时刻准备首先杀死对方,这种双向猜忌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便是霍布斯陷阱,国际关系领域称其为“安全困境”。解决这一困境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威慑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准备充分,挺住初次打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威慑政策的关键在于威胁报复的可信度,如果对方认为一次打击就能消灭你,那当然不必担心你会在遭受打击后对其进行报复。

好文章的5个标准

文化历史 粥左罗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对于什么才算是好文章?作为作者,必须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判断逻辑。李笑来曾说: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五个标准判断好文章。1. 是否能提供新知,创造价值;2.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3. 逻辑性强,论证精彩;4. 容易理解,不能高冷;5. 真诚和读者沟通,不端不装,不是说教。这五个标准中,真诚是最重要的一条。

古代祈雨术:有效才能做龙王

文化历史 [英]弗雷泽 · 大众文艺出版社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龙能够控制雨水,在祈求下雨时,人们会用纸或者木头制作一条长龙,列队带着长龙四处转。但是倘若迟迟不下雨,这条龙就会被祈雨者“废黜神位”,横遭毁弃;而如果果真下雨,人们也会公开宣布晋升其位。在广东地区,一尊龙王塑像也几经波折。大雨时人们向其祈求雨停却不见效,就将其锁押起来,直到五日之后雨停才将其释放;大旱时这尊塑像又被人们押到露天庭院中暴晒了几日。

人类从未停止追求长生不老

文化历史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 中信出版集团

就像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了唯我独尊的权力和财富之后,都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很多硅谷巨擘都抱有这样的梦想,包括老年病学家奥布里·德格雷、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谷歌子公司 Calico 的使命就是“挑战死亡”)、贝宝公司共同创始人彼得·蒂尔,甚至谷歌风投首席执行官比尔·马里斯,他们风投的总投资金额高达 20 亿美元,其中 36% 将投入生命科技新创公司,包括几项颇具雄心的寿命延长计划。并且诸如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让预言越来越趋向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