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书

优雅如书,厚重珍贵

自我怜悯是毫无意义的

心理哲学 罗尔夫•多贝里 · 中信出版社

其实在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自我怜悯是最没用的反应之一。它毫无意义,因为这并不能改变任何事,相反,它就像是一个情感旋涡,在里面游得越久,就越容易陷进去。而一旦陷入进去,人们甚至会受到妄想症的困扰,会觉得有一堆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想要迫害自己,整天疑神疑鬼。这也会慢慢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他们身边的人早晚会远离他们,当然他人的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就是了。

如何从交谈中获得信息?

心理哲学 [德]叔本华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要是我们对一个人有所怀疑,那么和他交谈的时候就应该假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胆大妄为,有恃无恐地说谎,最后自己揭穿了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的言语透露出了一部分他隐藏起来的真实情况,那我们就应该假装不相信他的话。这样一来,他由于受到了抵抗的刺激,就会调出更多的真实情况来应战。

适当性逻辑的迷局

心理哲学 采铜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规则遵循理论认为,人们作出决定往往是基于限定着自己身份的规则,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情境、融入集体文化,这时产生的思维逻辑称为“适当性逻辑”。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擅长做什么”,比如在“大学生是正逢其时的创业者”的主流舆论中,似乎创业是注定要做的正当之事。但是能在生命留下印痕的事件,仍旧只能源于自己真正的追求,跳出身份框架,才有机会拥抱自己的事业。

当对方过度反应我们应该如何做?

心理哲学 [美]麦克▪P.尼可斯 · 文化发展出版社

如果有人犯了错,哪怕你只是说了一点点带有批评性的话,ta 就很容易生起气来,封闭自己。这时,尽量不要太过计较自己有没有被听见,而是站在关系中对方的立场上。在与你所亲近的人达成共识时,不要因为「他跟你不同」这样的事实而苦恼,耐心倾听是应对对方过度反应最好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误会。

利益才是永恒的

心理哲学 林欣浩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叔本华认为,理性和意志比,理性处于劣势。因为理性是短暂的、软弱的,它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你想想,我们平时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比如邻居堆在走廊的杂物,影响了自己家的正常出行,有人会跟邻居讲道理“不侵占公共空间的善是一种普世道德”,但又有几人能听进去。真正能说服别人的,靠的是利益的威胁(比如找居委会,甚至报警)和诱惑来说服对方。而利益和诱惑是什么?就是满足欲望,就是生命意志。

半秒定成败

心理哲学 [美]Susan Weinschenk ·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设计师要花费几个小时、几天完成的一个信息图或者网站的视觉设计,但对一个人吸引力不足半秒。这是根据密歇根大学的 Katharina Reinecke 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件设计作品吸引力的持久判断在 500 毫秒或者更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深入研究还发现,人们在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并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会影响到人们之后对网站或产品本身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判断。

一个人的“儒释道”

心理哲学 姚尧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在现代,“儒释道”三家也要“入乡随俗”,在一个人身上也能完美的体现。年轻的时候,信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追求功名利禄;而到了中年,受了些挫折,体会了人间冷暖,于是讲究“无为”,顺应天命,顺其自然的道家就出来了,发生苦难也只会说“这就是命”;最后到了晚年,要超脱人生境界了,讲究“无常”的佛家就来了,人生没有永存的事物或关系,生死无惧,大不了轮回嘛。(好家伙,一人兼修三个门派,那放在小说里不就是碾压各大门派圣子的主角?)

心理学的起源:哲学加理学

心理哲学 姚尧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最早以前,世上并没有一个叫作心理学的学科存在。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那就是在 1879 年的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威廉·冯特,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物理数学的方式,将心理学量化。这被看做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 540 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所以可以说心理学的原型,就是哲学加理学了。

死亡是一种病?

心理哲学 马西莫·匹格里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许多技术乐观主义者觉得死亡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只是目前尚未有解决办法,于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这一研究。他们自称“超人类主义者”,其中不少人是白人男性富翁,且都来自世界顶尖科技公司所在地硅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或许当数雷·库兹韦尔,作为一名未来主义者(认为自己能够研究和预测未来的人),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把意识上传到计算机的方法得到永生,并声称这一方式现今随时都有可能成功。他目前在谷歌工作,并开发了一款能理解自然语言的软件。

奇迹式思维: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

心理哲学 [美]尼尔·布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有些事情,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这就是奇迹式思维,一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当人们无法理解或改变一个处境时,奇迹式思维往往最能大显身手,我们相信一些话,一些事情,并不是它们本身就是真实可靠的,只是我们渴望相信它们。在爱情方面,有时候,人们深信不疑的人,其实却在以海枯石烂的花言巧语利用他们罢了。

幽默也是需要原创的

心理哲学 李新 · 中信出版社

幽默往往是原创的,它是一种即兴应对世界的表达方式,你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告诉这个世界,对于很多东西的独特观点。幽默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发笑,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所以,不要讲别人的段子,真正的幽默应该是原创的,能反映出你个性的,这是一种饱含智慧和力量的自我表达方式。

从理想的人到理想之国

心理哲学 [挪威]乔斯坦·贾德 · 作家出版社

在柏拉图的观念中,人与国家近乎同构,二者想要达到理想状态,都应创造与维护自身各要素的平衡。柏拉图认为,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而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备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而这些能力也各有其追求的目标,即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制,以做到“自制”。而国家也应如人体一般,具备三个部分:统治者、战士与工匠,而他们同样分别对应着智慧、勇气、节制的德性。理想的国家状态就是这些国民各修其身、各司其职,以实现完满的正义。